临川走笔

2023-12-07 10:57 阅读
大江网-江西工人报

  风为裳,霞梳妆,夏雨初歇,残云褪尽现夕阳,金光万丈映临川。

  一滴雨,悄然凝落井壁上的凤尾蕨宽大的叶尖,晶莹剔透,摇摇欲坠,一缕清风轻柔地吹拂,“叮咚”一声,落入东井。

  古旧的大宅院在绿叶掩映下默然矗立,像茫茫大海上浮现一艘巨轮,门楣上赫然书写一幅对联:北垣廻武曲,东井映文昌。

  这是汤显祖的家。

  几百年过去,我从远方的异乡匆匆赶回故乡,虔诚拜谒。在汤显祖坐过的地方,吹过汤显祖的风轻轻拂过我的脸颊,我无欲无求亦无念,老僧入定一般。

  走笔临川,故事从一座桥讲起。文昌故事

  文昌桥,脱胎于中唐时期的“文昌堰”,像一枚灿亮的星悬在我的头顶,戴凤冠一样好看,在小伙伴面前得意洋洋。

  小村到抚州10公里。小时候,父亲骑一辆二八大杠,载我向西、往南,经文昌桥直奔抚州城,那是一个农民父亲对儿子开设的城市文明课。

  堂姐桂英家住文昌桥头,那时还是低矮的棚户区,水泥路面,锃亮的青石板直通抚河,曲曲拐拐可达热闹的菜市场。晴无灰扑,雨无泥滑,多好啊。每次过桥进城,这里人来人往。

  文昌桥是一种诱惑,引导一个农家子弟朝着夜里有电灯光,路上铺水泥的城市挺进。它是一座励志桥,横卧浩浩抚河之上,好似明亮的劝谕,更像我的人生隐喻。

  父亲告诉我,文昌桥是一座老桥。至于它到底有多老,一直是个谜,也懒得去猜,漠然视之。

  直至今年初夏,随“全国名家采风——临川行”访问团,再走文昌桥,经导游解说,方知桥之老,竟有悠悠千载。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抚州府临川县有“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四大才子。有一年,新知府上任,欲过文昌桥进城,只见四个汉子袒胸横卧桥当中,边上,陈旧的箩,装(抚州方言与章同音)几株艾草。衙役们惊诧,才子之乡怎会有四大罗汉拦桥劫道?新知府心领神会,知是“陈、罗、章、艾”四位才子欲出对子考他,跃跃欲试。

  官轿渐行渐近,四大才子齐口吟诵:“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这是一幅妙联。个中深意,新知府最懂,不由得暗自吃惊。“上文章”暗指他们四人有满腹文章,“下文章”指的是文昌桥(抚州方言里“昌”与“章”同音)。有人有桥有文章,构思巧妙,意境绝妙。

  这哪里对得上,分明就是绝对。新知府一听,知难而退,原路返回。

  傍晚,一行人走到罗针,来到一个渡口打算从这过渡进城。落日余晖下,只见石碑上刻着“黄昏渡”三个大字,好生奇怪的名字啊,新知府问摆渡人:“这渡口为何会叫这么一个名字?”

  摆渡人说:“这渡口前后有两个小村,前村叫前黄昏,后面的名叫后黄昏,所以,大家管这叫‘黄昏渡’”。

  受此启发,新知府来了灵感,终于想好一句下联,颇为得意,打道进府,要再次会会四大才子。

  一到文昌桥,才子们差书童送来一个纸卷。新知府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度黄昏。”和自己想的如出一辙。新任知府深知才子之乡有能人,故而广施仁政善政,深得百姓爱戴。

  后世流传的“文昌桥上看文章,文昌桥上赏文章,文昌桥上晒文章”,即源于此。

  文昌桥头之文昌,在于群星闪耀:王羲之、谢灵运、汤显祖、王安石、曾巩……临川书写

  古时,抚州以“临川才子金溪书”名满天下。

  才子辈出的临川,左手翻阅金溪雕刻的书,右手提笔疾书,做官样文章,写锦绣华章,左右开弓,早晚会成名、成家,群星闪耀,誉满华夏。

  汤显祖的才,毫无疑问,都赋予了戏剧。“四梦”有爱,天涯不远,至情至性,至纯至爱。曾去过汤显祖纪念馆参观数次,回回有新意,恍若雨后荷,清香满庭芳。

  再次踏入“汤馆”,被一幅字吸引了过去,上面写着——

  红尘堆里懒低头,石路迢迢入乱山。拟向云边种黄独,几时容我屋三间。落款:戊辰六月汤显祖。

  一手娴熟的狂草。

  查万年历,戊辰年乃公元1568年,此时,汤公才18岁。年纪轻轻,笔锋老辣,力透纸背,这是怎样的汤显祖啊!

  之前参观,似乎没见过汤显祖手迹,乍见之欢,惊满心头:千古戏剧大师,却原来从小就是大书法家。

  汤显祖书写人间豪情,笔端尽显风流。

  临川书写的奥秘,藏在一方洗墨池,映照临川之笔的光芒。

  周学岭倚山之高,俯瞰抚河之浩渺,东晋临川太守王羲之(官至右将军)见此独占无限风光,修庭,筑宅,安身,名曰:新城。公务之余,他居新城,练大字,书香满城春,书韵溢山岭。

  王羲之自幼喜书,常习“草圣”张芝之狂草,日夜苦练,“临池子书,池水尽黑”,用力之深,用情之专,从洗笔的池水变黑,可见一斑。临川人为纪念王羲之洗笔砚处,立石碑,上刻“晋王右军墨池”。

  清代,临川人在周学岭建立孔庙,兴学堂,学风兴盛。如今,孔庙早已不存,取而代之的是临川区第三小学,琅琅书声不断,延续绵绵文气。

  王羲之在临川独创的“永字八法”,并于永和九年书《兰亭集序》。书与文集大成,世称“书圣”。

  人人都会书写,个个都在书写,唯临川自古至今,以家国情怀,书写时代传奇,以勤奋刻苦,书写千秋功名。

  诗人王勃诗云:“光照临川之笔。”那束光,源自古往今来一个个执笔狂书的临川人。仙盖山的仙

  仙盖没有山,馒头样的土包构筑起一座座矮岭。

  游览手册上说,仙盖山有四大功能:农业、旅游、中医药和养生养老。

  听当地作家介绍,此处原为仙阁山,估计是古阁旧影难觅,新阁又未建,故而玩起谐音梗,改为现名。

  旅游大巴停在略显粗野的山门,随后,电瓶车载我们在树林间穿行。

  “梅花鹿!”

  “羊驼!”

  “长颈鹿!”

  …………

  一众文人冲辽阔的绿野尖叫,好似一群春游的孩子。

  山中无所有,动物踏歌舞。

  莫非,误入动物园?“四大功能”没有标注这一项啊!奇了,怪了。

  本地作家解释说,这是动物园,全抚州唯一一个野生动物园。

  仙盖山之行的亮点在于我们挤上铁笼子,赴山野观看狮子、老虎、熊、狼……园方颇为细心地为我们准备了切成长条的胡萝卜,喂熊。饲养员随车一道,通过细孔给猛兽喂宰杀好的鸡。虎跃车身,吓得人们尖叫声像海浪似的一拨一拨,仿佛危险将至,大难来临。

  仙盖山之行,我终于看到“神仙”的模样,不为明天忧愁,尽享今日欢,自食其力,不伤无辜,自得其乐,不困于心。

  它们是山中仙子。菜梗传奇

  在临川,没有一根菜梗解决不掉的食欲不振,如果有,那就来一包。

  一蔸芥菜,沐浴冬日阳光,寒风吹彻,冷雨浇灌,翠绿、鲜嫩、水灵,寒冬的一抹青绿,成了临川人舌尖上的美味。切好,洗尽,晾晒,饮风吸阳入陶罐,撒上盐和辣椒粉,用岁月封存。启封开坛,家家户户菜梗飘香,临川人一冬辣爽,全赖于此。

  时光和盐,腌渍出别样的菜梗味道,以母亲之手,成就儿时的风味——临川味。

  芥菜梗的灵魂在青嫩、爽脆,爆口的辣像放大器,把味之美抻长,拉远,填满一个个临川人对美食的想象。

  菜梗是物质匮乏年代的产物,像大多数历史遗存一样,饱蘸时光之墨,在人的记忆里书写重彩之笔。

  食欲不振?吃饭不快?它一揽子解决。

  舌尖上的临川乡愁,被无数人渲染成“相思梗”,得益于名扬四海的临川教育。全国各地的学子慕名而来,求学临川,饮食也大刀阔斧地改良,菜梗这张王炸,搞定东西南北中的孩子及家长。三年后,莘莘学子学成升入理想的大学,菜梗渴求而不得,唯有相思苦。

  凭借这一隐秘线,小包装临川菜梗走向全国,慰藉远方的相思。

  传奇,由此而生。流水线上种蘑菇

  流水线上搞农业,闻所未闻。

  2023年夏日,像远远地看到海平面上的桅杆,云水苍茫,一艘现代农业号巨轮赫然呈现。

  原来种蘑菇可以不用爬山越岭,不必毁林制取朽木,甚至不入山、不沾泥,只需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发指令,流水线上完成所有环节。

  去城十数里,临川气象台别致的圆柱形建筑异常醒目,它对面便是这家名叫“村农”的蘑菇种植基地。

  一入园,工作人员给我们送来蘑菇罐头,打开包装,品尝蘑菇干和蘑菇酱,干净,方便,味道好。从温控到湿控,从菇种采集到入管培养,从生育室上架到成品菇入袋,运往全国各地销售,只有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的自动流水线,除了巡查机器的工作人员,几乎不见人影。

  多么神奇!

  “村农”流水线,履带运转、链条转动,线上缓缓而下的菌种以黑皮鸡枞、羊肚菌和秀珍菇为主,此外,数十个食用菌品种,在此都能觅其芳踪。

  正可谓,小小蘑菇,大大的世界啊。

  菌种入室培养,只需3至7天,流水线上走一遭,便可上架销售。魔法附体似的,农业有了新气象,全然另外一个模样。

  日产30万包食用菌! 这家公司创造性地引入“基地+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带领周边农民千余户,拓展蘑菇产业的深加工,吸纳大量农民就业,引领大家走向共同富裕,走向繁花似锦的春天。

  陈志宏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