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视角看《海的尽头是草原》

2023-01-14 05:25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由导演尔冬升执导,讲述了一个身患脑瘤的中年人杜思瀚带着母亲的遗憾,追寻着20世纪50年代末的记忆、寻找妹妹的故事。杜思瀚从母亲的病床前出发,一路跋山涉水,从一个电话找到当年负责转移南方孤儿的邓先锋,又由邓先锋找到负责安排南方孤儿生活的乌孟和,最终从鸿格尔、巴图、黄宝哥等四位老人的回忆中拼凑起杜思珩的过往,并找到了已经年迈的妹妹。电影将寻亲作为一条主线,在现代社会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内蒙古草原背景之间来回切换,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温情叙事结构。

  从人民性的角度上审视该电影,可以发现电影情节安排与人物刻划的良苦用心。电影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并结合新时代出现的新生事物来组建人物个性,同时又以共情、动情的叙事方式,对20世纪50年代的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利用鲜明的内蒙古地域特色吸引观众,巧妙搭建故事矛盾,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好中国故事,其实正是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意与选择,深化了电影的主旨。

  电影在人民观的构建上,将人民观由抽象化转化为具象化,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民形象。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基于人民的情怀抒发情感,秉持着赞扬人民、严肃对待人民的态度创作人物。从电影叙事塑造的人物形象看,无论是小到额吉萨仁娜对待非血缘关系女孩杜思珩的体贴温柔、甚至是一笔而过的德布兄弟俩由失和到相互体谅的暖心场面,还是大到转移南方孤儿,妇联主席康大姐向周总理汇报受灾情况,联系这些人物关系的都是一种“爱”,这爱关乎“小爱”——母女亲情、手足之情和朋友之情等等,也蕴含“大爱”——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母亲形象,额吉萨仁娜与杜思珩的妈妈,萨仁娜第一次见杜思珩是在育婴院中,怀揣着无私精神照顾着陌生孩子,她耐心地忍受着杜思珩的顽皮与叛逆,用温情感化女孩并将她带入家中抚养,甚至当自己亲生儿子那木汉因为救养女杜思珩而陷入流沙中未能生还,仍旧没有弃养杜思珩,这是一种罕见的母爱,这母爱无关血族亲缘。另一位则是杜思珩的亲生母亲,年轻时因为无力抚养,将女儿送入上海第三福利院,她并非固执于传统男尊女卑的思想,而是基于哪个孩子身子弱则将哪个孩子留在身边。杜思珩的走失成了母亲终生的遗憾,尽管在自己患上阿尔兹海默症时仍旧默念着女儿的名字。

  女主角杜思珩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展示着不同的性格,由一个幼儿到苍老长者,在短短的两小时电影中,其形象俨然发生巨变。在未送入福利院后,是一副乖巧懂事的小女孩形象,而在送入内蒙古的育婴院时,显出了与陌生人格格不入的疏离感,她不再是乖巧的女孩,而是叛逆的“初生牛犊”,见人便咬。直到长大后,杜思珩仍旧存留着骨子中的桀骜,不同额吉商量便带着童年玩伴马正元前往上海,致使那木汉陷入流沙。老年时,她明白了额吉的深意,懂得了尊重生命。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导演利用新时代出现新现象树立人物特色。如在导游德布身上,新式的直播环节增添了人物德布的趣味性,也用一台旧式照相机营造杜思瀚怀旧的个性。

  电影不仅在人物塑造上构建了有血有肉的人民形象,在叙事方式上也独具特色。电影充分利用内蒙古的地域特色与故事情节上的矛盾起伏,讲述了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故事。地域特色的利用体现在地方风俗、美食的展示与地方方言的使用。杜思瀚第一次踏入内蒙古的集会,便见到了端上来的手把肉,由德布介绍羊吃的是五香草。额吉萨仁娜端来的奶豆腐,这些典型的内蒙古特色美食正是独特的地域风情的彰显。蒙语的使用则是电影中最明显的特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里,由于交通不便、地域隔离等原因,导致普通话的普及很困难,电影中大量蒙语的运用符合历史语境下的真实情景,也深度还原了真实情境下内蒙古人的生活情况。

  当那木汉因为救自己的妹妹而陷入流沙后,额吉萨仁娜说出了那句“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命,这些都是天意。”天意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按照大自然的规律行事,即使遇见困难时仍旧保持着一份平常心。百岁的额吉萨仁娜知晓女儿生母去世后默念“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霞,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生命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亡,这是自然所然,也不必挂念于心。这是草原民族返璞归真的特点,尊崇朴素的生命观念,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歌舞等样式反映了蒙古族同胞的能歌善舞,那达慕现场的还原则显示了他们强健的体魄与包容多样的胸怀。

  在叙事主题上,电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首先在故事素材的选择上,电影选材自上世纪50年代末,3000名上海孤儿因自然灾害肆虐面临生存困境,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极大重视,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协调转运,保证了这三千儿童的生存权益。发生于上世纪的集体记忆体现着党和国家以人民为重的坚守。

  “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意不仅体现在电影选材上,更体现在对细节的描述上。接到周总理下发的任务时,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孟和同志交代指示——“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确保了三千孤儿存活的可能。在火车出发前,交接的同志交代孤儿在火车上的详细事项,涉及吃穿用等方方面面,因为路上温差过大,提前添置了棉衣,一些儿童带病上路,他们心细地想到在路上备足药物。在孤儿们被转移到牧区时,负责的蒙古族同志给他们安排家庭时不仅仅看关注抚养家庭的情况,更尊重孩子的意愿。“这些都是国家的孩子,可不是随便能领养的”,除了拥有抚养能力外,还得遵从最重要的一点——尊重孩子的意愿,这规定为孩子们寻求一个良好的家庭奠定了基础。

  《海的尽头是草原》不管是在人民的形象塑造上,还是在叙事方式上,均是成功的,其坚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主旨。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体察人民的情感,感受时代的脉动,才能做到为时代和人民放歌,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讲好中国故事,留下文艺经典。

  饶明俊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