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

2022-08-09 14:57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 何兵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厚营养,彰显出强大的理论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具有世界意义和普遍性质的科学真理。但普遍性不能脱离特殊性,且必须通过特殊性来实现和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真理必须在特殊现实中找到具体意义,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必须在当下现实中找到实现手段,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必须在民族传统中找到文化土壤。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放到中国社会现实中加以运用、检验和发展, 而且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使之中国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表述、诠释、丰富乃至发展,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具体国情、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性课题,提出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既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深厚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和鲜明民族特色。比如,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结合,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深刻阐明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大论断;将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相结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新理念新思想新倡议;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相结合,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强调要坚持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深入挖掘和阐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文化理念,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智慧相结合,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等等。这些重大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的真理力量和文化底蕴,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力戒文化虚无主义,拒斥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积极扬弃、批判传承,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准化提炼“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精华,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要关切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通过吸收、创新和转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蕴和灵动呈现形式,使其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耀下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二是贴近群众生活实际。要找准人们思想的共鸣点,紧扣群众利益的交汇点,真正结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资源,使其具有接近大众生活的新意义,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三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要在坚守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为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新辉煌不断提供各种有益的思想养料与文化资源,取长补短以实现自我更新,探索提供一整套独特的思想和文化元素,使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要主动回应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难题和挑战,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编辑:刘晨东  审核:惟明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