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过志愿军伤员 上过西沙海战战场

2021-11-05 07:19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一日为兵,终身是兵。在老党员吴应明的家中,记者看到了她年轻时身着军装的照片,朝气蓬勃;如今89岁高龄的她,再穿军服,仍坚持笔挺站直。她激动地说:“假如有一天我不行了,我会让儿子给我穿上军装,一个人静静地走。”

  朱新军、金璐、信息日报/信息日报客户端记者王琴红/文

初心不改的吴应明。龙黎明摄

  “离家出走”去参军

  1932年,吴应明出生于湖南宁乡县。说起自己的童年,她清晰地记得父亲带着一家老小东躲西藏的日子。“当年日本鬼子进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的哥哥妹妹都被抓走,险些送了命”。

  在动荡年代长大的吴应明,深感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伟大,“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才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了全中国。”正因为如此,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早就在她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成年后,身边很多青年人踊跃参军,当她把参军的想法告诉家人时,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父亲说我那么瘦小的身材,凭什么当兵。”吴应明坚定地说:“我就是满怀一腔热血,想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那时,伙伴们告诉我一定要去当兵,要跟着共产党走。”吴应明说,其实,这也是她内心的声音。

  1951年,年仅19岁的她,趁着父亲晚上熟睡,第一次离家出走,穿着一双草鞋,和另外3个好姐妹,走了一天一夜后,来到湘潭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医务兵,随后到广州学习护理知识。

  精心护理从朝鲜前线回国伤员

  入伍不到三个月的吴应明,怀揣着一颗勇敢、热忱的心,加入广东兴宁野战医院,照顾护理从朝鲜前线转移回国的志愿军伤员。为了照顾好伤员,她的勇气和胆量丝毫不逊色于男兵。“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现成的病床,只能到老百姓家的坑洞就地取材。晚上没有电,我们只能提着吊马灯给病人看病。”吴应明说,护理前线受伤战友,让她更加坚定了保家卫国的决心。

  “那时医院驻扎在山顶上,住的地方没有水,我们每天要从山下往山上挑水。为了照顾好伤员,我必须一趟趟挑水。”吴应明说,山路崎岖,有些地方地势险峻,但她不顾危险挑水,想尽办法为伤员医治。“比起在前线流血牺牲的战友,这点苦算什么!”因工作出色,当兵第一年,她就在部队荣立了三等功。

  义无反顾前往西沙海战战场

  1956年,经指导员介绍,吴应明与在海军任职的刘鸿恩相识并结婚,同年,她随丈夫一同调到海南榆林基地。吴应明笑着说:“我们把青春都洒在了海南岛。”

  1974年西沙海战需要成立医疗队去前线抢救伤员。吴应明担任抢救组副组长,开展战伤救护工作,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为伤员做包扎、止血、输液等工作,还要处理牺牲战士的遗体。

  吴应明说,那时她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大的才十几岁。为了备战,我不得不忍痛离别正在哺乳的八个月大儿子。”吴应明说,当时她把孩子们送回老家,由自己的母亲帮忙照顾。

  尽管要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战斗,面临天气暴晒、蚊虫叮咬、生活作息被打乱等困难,作为一名女战士的她,仍义无反顾奋战在前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那时候不知道苦也不会觉得累,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女护士们都是这样。”吴应明说。

  主动把晋升的机会让给其他人

  “在部队晋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本我也符合条件,可考虑到其他战友结了婚,有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顾,生活条件比我还艰难,我就主动把晋升的机会让给其他人,等几年再调职也没关系。”谈起这事,吴应明看起来是那么的云淡风轻。

  1980年,吴应明到九江海军干休所医务所工作。1989年正式退休。退休后,吴应明继续发扬部队的优良作风,勤俭节约,淡泊名利,对生活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坚持每天读书看报,闲时种菜养花,与邻居聊家常,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每当国家有难,她总会积极捐款捐物。

  如今吴应明四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有所作为。让她最引以为豪的是孙辈个个都是大学生。吴应明感慨地说:“这一切都要感谢党。”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写入党申请书,每次都被列为入党培养对象,但因工作频繁调动,直到1964年我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吴应明说,今年她已有党龄57年了。

  党组织给她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对此,吴应明说:“我没有做过什么丰功伟绩,就是一名平凡的党员,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只要组织需要,我随时都在。”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