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感“985学霸作息表”时,还要反思什么?

2021-04-13 09:27 阅读
红网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近日,一张密密麻麻、排到凌晨的985高校“学霸作息表”走红网络。在引起惊呼赞叹的同时,也受到颇多争议。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极限压榨自我的生活方式并不健康,而媒体对它的宣传和追捧又进一步强化了鼓励“不健康”作息的价值导向。基于此,对自我透支、过度竞争、“996”玩命的指责也纷至沓来。

  作为“局外人”的社会舆论为学生健康担忧固然不错,而身在其中的我们却很清楚这种“自虐”式作息并非个例。现如今,高校学生熬夜甚至通宵已不罕见。虽然“只睡一小时”的作息确实过于极端,但若仅考虑健康问题,一张每日刷夜的作息表恐怕不足以激起如此大的“反弹”情绪。导致高校学生刷夜的原因多不外乎以下两种:其一,白天忙碌导致紧张情绪积压,于是通过压缩睡眠获得娱乐放松的时间;其二,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如赶作业、考试周复习和处理学工社团事务等。

  既然对“刷夜”并不陌生,“学霸作息”遭高校学生抵触背后必然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原因:这种排斥,不是对单个事件、单一现象的态度,而是具体事件在与种种生活经验和现实困境遭遇后产生的“化学反应”,是一系列彼此关联互生的复杂感受。

  首先是因对比产生的无力感和压迫感。当这些精疲力竭的学生以压榨睡眠寻求放松时,却发现别人仍在努力。客观上讲,这种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已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养成“报复性熬夜”习惯者的承受限度。当学生发现对一天24小时的利用已达极限时,同龄人相互比较、你追我赶的良性激励机制失灵,取而代之以被过度消耗、过度竞争裹挟的无力,并由此产生抱怨、抵触等情绪。即使这一作息只是当事人参赛期间的特殊安排,这种无力感仍会在自我代入、反复暗示等一系列心理作用下不断放大,进而造成压迫感:“我”的感受被下意识代入到“他”身上,形成在透支状态下层层加码的主观印象。取而代之以被过度消耗、过度竞争裹挟的无力;加之多数新闻报道做类似宣传时常把重点放在展示“学霸作息表”本身,这种叠加强化带来的冲击效果也进一步强化了“恶性竞争”的意味。

  无力与压迫进一步催生恐惧,表现为某些非理性评论释放的戾气:“他没猝死真是奇迹”“卷王别卷了”......反观前几年类似报道下占多数的“我坚持不了”“还是要注意身体”等评论,两相比较,  作息表主人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产生了从“勤奋过人的学霸”到“恶性竞争的卷王”这一微妙变化。观察公众话语中“我”对“他”的下意识植入、比较“做不到”和“为什么这样做”之间的情绪差异,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和个体恐惧感的加剧——如评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猝死”一词,就在近几年媒体报道996猝死事件等新闻中频繁出现,并潜移默化加剧了社会公众,尤其是即将进入职场的高校学生对过度竞争和自我压榨的恐惧。

  进一步讲,对“别人家作息表”的反感何尝不隐含着某种自我挫败?如前面所说,除报复性熬夜外,为学习工作奋战到深夜也是每位高校学生多少都曾有过的经历。正因为此,在看到别人满满当当的作息表时,抵触情绪的另一面也是对自身的审视:排斥天天熬夜,是因为自己也曾有“爆肝”造成身心伤害的经历;反感“极度自律”,其实是对自己不够自律的责备——如果能更合理、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是否就能少些熬夜、少些焦虑?

  反思“学霸作息表”及其背后的舆论和心理结构,并不是否定或阻断二者的互动,更不是要打造一个“学霸的世界我不懂”的造神模板。但这种反思至少能让我们今后看到类似新闻时,少些出于“朴素法感情”的负面情绪,多些对现象产生深层原因的积极思考,在坚守理性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更为良性的互动环境。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