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编号:49
票数 :338
排名:2

刘焕荣

已结束

网络妈妈

刘焕荣,女,现年62周岁,中共党员,中专学历。

当人们在网络上追逐着虚拟世界带来的刺激和满足,享受着小小的网线连接的喧嚣与骚动时,她却用那残损的手指,用“心”操纵着的鼠标,关爱着网络上的每一个孩子,被人们亲切地誉为“网络妈妈”。

1971年12月31日下午,这是个令她终身难忘的日子。刚满14岁的她因参加学校组织的烧山植树造林活动,不小心掉进了火坑,全身91%的面积被烧伤,Ⅲ度烧伤达81%。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她开始了长达7年的治疗和疗养。这期间,社会上许许多多熟悉不熟悉的人给予她无限的关爱。爱,让她从绝望中走了出来。

残酷的命运虽然摧残了她的身体,但同时也教会了她坚强。从那一刻起,她又不得不重新开始学习洗脸、刷牙、吃饭、穿衣等生活小事。为了学习握笔写字,她的右手不知叠加了多少层新伤!为了练习打算盘,她练得手指鲜血淋淋!参加工作的二十多年,她始终用一个健全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先后获得会计员、助理会计师职称和财会中专学历。

她涉足网络,完全是缘于对女儿的关心。由于烧伤原因不能生育,1984年她领养了一个女儿。2003年,女儿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后,成了广州市的一名警官。为了便于与妈妈交流,女儿大胆地叫妈妈学习打字上网。就这样,她克服身体上的种种困难,用右手单指、左手夹笔代指来打字,在方寸屏幕间开始了人生中美丽的QQ之旅。

在长时间与女儿的聊天中,心细的她意外地发现,网络上有许多年轻人特别是未成年人,整日沉湎于游戏,耽误学习,于是她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爱心、多年的教育子女的经验来帮助他们!

家住江苏连云港市的一位高三孩子是她教育的第一个孩子。在QQ上认识后,最初她通过和他交流游戏心得,取得了孩子信任,通过交谈她了解到,孩子因为和姑姑一起居住,成绩考得不好后,姑姑总是责骂他。情况摸清后,她对症下药,在聊天中给予他许多关心和爱护,使孩子慢慢地越来越信任、依赖她,姑姑再骂他时,他就说道:“我不要你管,我在网上有位好阿姨!”

不久,孩子的姑姑出于好奇、担心,便也申请和她聊天,两人一见如故共同交流孩子的情况,还写了一封长达七页的信,专门介绍她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一些教育经验。在一次聊天中,她向孩子讲述了自己的真实故事,孩子深受感动,当即向她保证从此不再上网。为了让他能继续感受到她的关心,她还经常给他编一些鼓励性的短信发给他。孩子在她的帮助下,成绩也一天比一天好。

孩子的转变,让她意识到自己在网络世界里的价值。业余时间,只要一有空闲她就上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她给自己取了“心灵美”和“蓝天”的网名。她说,外在的美可以被剥夺,但心灵的美像蓝天一样纯净和永恒。

 她的网友越来越多了,她用真爱温暖着一位位网友,用真情感动着一个个未成年人。

一位高考生,三年前就是她的帮助对象,他曾经沉迷网络游戏逃学,好打架等不良习惯。在老师的多次教育下,他也曾想改过,可一次次地再犯毛病。自从和刘焕荣在网络、书信、手机沟通后,远离了网络游戏,重树学习信心。高考前他情绪不稳定,总担心考不好,她就经常发短信鼓励他,“剑已上弦,只有奋力拚搏,才有可能获胜,请放松自己,不要考虑太多,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尽力了就行。”这次高考他没被录取,但他已充满信心地准备复读,并对刘焕荣说“阿姨放心,我会努力的!”

在她的网友中,有一名叫小强的南昌市初二学生,曾由于沉迷网络无法自拔,2005年11月被学校开除,学校、父母亲都对他失去了信心。可刘焕荣并没有放弃,在她的鼓励下,小强虽愿意重返学校,却又被学校有关人员拒之门外。听了孩子网上哭诉后,正在广州治疗腿疾的她未等病情痊愈,匆匆赶到南昌,帮助孩子及其家人一同解决上学问题,使他顺利重返校园。

重新上学的小强异常感激地说:“‘网络妈妈’比我的亲妈妈还要亲!”

2007年5月初,正筹办婚事的她,在网上看到一封家长的求助信。南昌一位叫小斌的高三学生,在高考前夕沉迷网络,情绪低落,不想上学,也不打算参加高考。因孩子成绩一直挺好,父亲为此十分焦急,于是在《江南都市报》发了封求助信。

从信上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她立即与报社记者取得了联系。在记者的帮助和约定下,她在婚后的第三天便和孩子通上了电话。一个多小时的电话长谈,孩子在“网络妈妈”的真情讲述和耐心教育下,亲口答应了远离网络,准备参加高考。前不久,小斌还特地来到网上,将他过一本线的好消息告诉了她。

在她耐心的帮助,有的小学生由过去单一玩游戏、聊天,现在在她的耐心引导下却成了儿童网站的常客了。他们当中有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辍学而返校读书的;有因为迷恋网络游戏厌学不想参加高考后又考上大学的;有因为对学习没有信心来网络中消遣重树信心热心学习的;有因为情感困惑不能自拔寻求短见又燃起了生命之光的等等。

她不仅利用QQ和青少年及家长们沟通,还在2个“网络妈妈 ”论坛发帖1530篇;发电子邮件90封;写书信165封;面对面做心灵沟通50余人次;还不时地发送短信和学生们沟通(发送短信最多时一天50条);并经常通过电话、与网友、家长们互通信息增进友谊。目前,她的家长和孩子网友已超过2000人,她的事迹广为流传,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网络妈妈”。国内外有1000多人加入到“网络妈妈”志愿者行列。

 她在虚拟世界里平凡而感人的真情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6年9月,由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立项,江西省广播电视局,上饶市委、市政府,弋阳县委、县政府和广东大和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的以她为原型的电影《网络妈妈》在弋阳开镜。为了拍摄好这部励志影片,摄制组在江西、浙江等地海选演员上万名,在网络上征集歌曲1000余首,历时一年多于2007年5月份拍摄完成。2008年2月,励志故事片《网络妈妈》在南昌、广州、长春等各个城市试映,影片中非职业演员的本色演出,演员表演真实、质朴,打动了不少观众的心,无一不让观众泪流满面,更受到教育界人士及广大家长的追捧。目前,影片《网络妈妈》已在全国各大影院成功上映,感人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在观众心理留下了她的光彩美丽。

她本该是一个需要社会来关爱的重度烧伤残疾人,可她却无私地关爱青少年,用一片爱心回报社会。利用现代传媒——网络这种特殊的宣传教育载体,她与未成年人真情沟通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她的人生历程、她的真情、她的爱心、她的美好心灵令人震憾,几乎感动了整个网络世界,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越来越多的网民的理解和爱戴。2004年荣获“中国互联网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年度法制人物”、“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和“江西十大年度人物”。2005年被评为“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特别奖、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个人、江西省劳动模范。2006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评为江西省“感动江西优秀母亲”、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获江西“十大爱心人物”称号、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8年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江西十大女杰等荣誉。

2005年10月她赴北京参加了首届儿童发展国际论坛会议,她所写的论文《做网络海洋的灯塔 ——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被评为优秀论文,并在中国教育研究发展中心《2005论文集》中被发表。

可她并没有因此而陶醉和自满,仍然一如既往地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迷茫的青少年们,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积极努力工作着。

用户点评
    发表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