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还留恋楹联文化吗

2020-01-20 11:26 阅读
江西日报

    本报记者 钟秋兰

    2019年9月,张小华结束了在美国一年多的留学生活回到南昌。作为国家公派留学访问学者,她基本上做的是楹联田野调查。张小华是我省楹联界的首位文学博士,她发现美国华文楹联文化现象有着中国想象,具有文化濡化、文化疏离等特征——文化濡化过程使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在北美华人中得以保存、维系和传承,文化疏离让她发现北美华人传统社会封闭性的社会循环模式和不足。

    近日,记者专访了张小华,以期从她在美国华人圈的楹联调查,以点带面了解楹联文化这种典雅的文学样式在海外的传播状态和研究意义。

    成为海外华人留恋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张小华介绍,通过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她发现,对联基本上是在华人圈的家庭里传播,或者是在华埠的各个门店里,门店里对联的内容也极为简单与程式化,诸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之类。比如华盛顿的华埠有一个大牌坊,牌坊两边刻有对联;纽约曼哈顿中国城哥伦比亚公园及附近有石门的地方,石门两边会刻上对联。华人家庭的对联都在屋里张贴,屋外没有,这是因为大部分中国移民接受了西方文化并入乡随俗;另外相当一部分华人不想让自己的房子在外面有明显的中国特征,从而被贼惦记上。

    张小华调查发现,纽约东方书店春节的时候有写春联、送春联活动,来领春联的人大部分是华人,但也会有其他种族的人。这些来领春联的其他种族的人要么来过中国,要么他们的直系亲属曾经在中国工作生活过,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而在中餐馆,对联是中国元素,是表现形式,与内容无关。“需要对联,只是觉得应该有,没有就觉得少了点什么。”张小华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濡化使然。

    创作主体仍是第一代海外移民

    微信的盛行让海外华人圈的楹联创作活跃度高了不少,一些旅居海外的华人通过微信等参加国内不同的楹联创作大赛,这些人都是在国内接受完教育后去了美国的人。因为在国内接受教育,受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濡养,他们能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汉语文学的魅力。海外华人听说读写英语基本上是止于生活层面和工作层面,但到精神食粮层面,他们需求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化、文学作品,只有这些才能让他们有精神的愉悦及享受。

    那么,整体的海外楹联创作是什么状态?第一代移民仍是中坚力量。张小华说,她认识一名现居美国罗德岛的广东人颇具代表性。他是一位餐馆诗人,经常回国参加创作活动,在国内楹联大赛中也拿过奖。他在美国华人圈里专门举行了一次“迎中秋”楹联创作活动,还组织过一次五十六人参加的现场创作活动。不过,参与这些活动的都是在国内接受完教育后移民海外的人,他们是第一代移民,第二代参与的很少,第三代更是鲜有。

    “如果想让楹联走遍世界,是要依靠在国内接受完教育的人将楹联带到世界各个角落,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明白,文化元素离开了土壤,她的存在形式、生命力会弱化。”张小华认为这就是文化疏离过程,并且觉得在国内的楹联创作者应该珍惜——楹联的土壤仍在,爱好者仍众,这是楹联之花绽放长盛的原因。

    发扬楹联独到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张小华介绍,楹联是中国古代文学重要一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具有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实际上,楹联与人们真实生活的距离很近,人们日常生活大量的思想情感表达体现在楹联上,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楹联,亭台楼阁也离不开楹联。

    “楹联,是文学样式之一,是古典文学在当代绽放最热烈的艺术之花,楹联发展史这一课题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通过对北美华文楹联的研究发现,本土土壤厚植了这一文学样式,是国内外华人深深留恋的‘根’,我们应该发扬其独到的学术和应用价值,让楹联文化继续成为下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张小华说。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