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翻番,幸福生活底气足

2020-08-07 03:23 阅读
江西日报

兴国县方太乡井口村脱贫户赖福松在脐橙基地修剪枝叶。通讯员陈 鹏摄

武宁县鳌鱼文商旅综合体带动就业逾万人。本报记者海 波摄

靖安古楠村乡村文明焕发出新气象。通讯员易爱忠摄

  本报记者 钟金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小康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入指标,江西老表的小康生活实现了吗?连日来,记者走村庄、进社区、访家庭,看百姓生活,听老乡心声,通过算家庭收入账,记录他们的奋斗足迹,聆听他们奔小康的故事。

  脱贫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7月12日清晨5时许,兴国县方太乡井口村脱贫户赖福松就在脐橙园里忙开了,摘次果、修枝头……望着压枝的脐橙,赖福松满心喜悦。他说,他的致富经就是“山上种脐橙,栏中养生猪”。

  15年前,妻子因为工伤,腰部受伤且久治未愈。赖福松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一边照顾生病的妻子,一边在别人的脐橙园里打工,生活很艰难。

  直到2012年,日子才有了起色。“我被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实行‘一对一’帮扶,妻子治病的钱95%有报销,手上才逐渐宽裕。”说起政府的帮扶政策,赖福松打心里感激。

  2015年,赖福松的脐橙树都挂了果,除去开支,赚了1.5万元,再加上其他收入,当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顺利脱贫。

  脱贫后的赖福松没有满足于现状:除了管理自家的十余亩脐橙园,他还代管了别人的3个百亩脐橙园;去年,他瞅准“猪市”利好,养了30头猪。

  闲聊中,赖福松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了他家的年收入:自家脐橙园纯收入2万元、帮别人代管脐橙园5.4万元、养猪5万元、妻子务工1.2万元。“这样一算我们全家也有13.6万元。”赖福松这边话刚说完,那边又钻进了脐橙园。

  点评:

  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统计学博士周燕芳

  农民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纯收入总和。

  从收入上看,赖福松一家有13.6万元收入,过上小康生活毫无悬念。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89元,按照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人均收入约为1.7万元,折算成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为6万元左右,这就意味着一个3口之家全年收入达到6万元,就达到了小康水平。

  发展背后看增收。近年来,我省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形成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良好格局。如今,我省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退出,“十三五”的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346万人减至2019年底的9.6万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渠道也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不再单一来自田里,发展民宿、农家乐、乡村游等多种经营,收入渠道多多,农民腰包鼓鼓。

  城镇居民的生活越来越殷实

  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南昌市东湖区瞄准“到2020年城乡贫困群众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困难群众,尤其是城市低收入人群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及收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东湖区大院街办公园社区的郭清燕就是受益者之一。

  7月10日20时30分,南昌市八一广场已是华灯璀璨,旁边的沃尔玛商场人潮如织。在商场东北角,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插花店,已经有五六个客户在那里等候。店老板郭清燕忙得不亦乐乎。

  20年前,郭清燕和丈夫双双下岗,夫妇俩常常为“柴米油盐”发愁。改变发生在5年前,公园社区的对口帮扶单位——省人社厅了解到郭清燕的实际困难后,为她安排了两个月的免费培训,学习掌握插花技能。

  经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沟通,八一广场沃尔玛商场免费为郭清燕提供了一个20平方米的经营档口。有了这个档口,她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现在每个月有4000元纯收入。

  “除了小女儿还在读书不能挣钱外,大女儿去年大学毕业,在南昌一家投资公司做文员,一年工资有4.6万元;丈夫在建筑工地上带班,一年也能赚5.32万元;我的退休工资一年有3.24万元;插花店收入,一年有4.8万元。这样一算,全家一年总收入有17万多元,还不错。”郭清燕开心地说。

  点评:

  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统计学博士周燕芳

  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万元,按照可比价计算,到2020年翻一番为3.8万元。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在内,当年名义收入在4.5万元左右,折算成家庭年收入大约为13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3口之家的年收入13万元左右,就表明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达到了小康。郭清燕一家四口的收入有17万多元,达到了小康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我省把就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截至6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等指标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6.1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2.2%。从收入看,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44元,同比增长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

  如今,城镇居民收入不再是工资,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加,房租、股票、基金……随着收入渠道的拓宽,城镇居民的生活越来越殷实。

  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

  全面小康的路上,个人富了不算富,只有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大家奔小康才有保障,这才算真正富。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南昌县武阳镇朱坊村探访,茂盛瓜藤间,白中泛黄的西瓜全露出了“身子”。顶着高温,十几个村民正忙着摘西瓜。“这是我们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奔小康全靠这个西瓜了。”正在地里劳作的朱坊村党支部书记朱小江说。

  朱坊村有577户1936人,距南昌县城15公里,到南昌市区不过40公里。但是,区位优势明显的朱坊村,在2015年以前还是一个“空壳村”“市级贫困村”。

  穷则思变。2015年,朱坊村成立南昌县首家村集体农业公司——南昌连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随后,通过发展西瓜甜瓜优质栽培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起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近年来,朱坊村除了发展大棚蔬菜,还发展了上千亩的水面养殖及光伏发电等民生项目,村集体收入年年见长。

  2018年,朱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村里1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再创新高,突破2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40万元。”对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翻番,朱小江很有信心。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的日子如甜瓜一样甜。“家有洋房小车,年年有分红,日子过得很舒坦。”村民朱小平说,妻子王羽花在村里的甜瓜基地上班,一年有3.6万元收入;他自己经营一家劳务公司,一年有20多万元收入;儿子在一家民营企业做财务,一年也有10多万元收入;县城还有一个小店面,一年租金4.8万元;另外还有一些七七八八的钱,一年下来也有1万元左右;村里每年的分红,一年至少有4000元。“这样算一下,我家收入蛮高的嘛,都快40万元了。”朱小平笑着说。

  点评:

  省农业农村厅政策与改革处处长董兆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事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提升全面小康成色。朱坊村的实践说明,一个村要发展壮大,必须强化产业带动,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必须强化能人带动,培育一批有经济头脑、有管理能力、有实干精神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同时强化政策支持,集中各方力量,形成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省有79%的行政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到2020年底前,我省要实现所有行政村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超5万元,并培育一批经济强村。

  让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

  一场暴雨过后,靖安县高湖镇古楠村村民舒敏琪开着小车从奉新县城回来,车里装满了造型奇异的石头。舒敏琪告诉记者,土地全部流转给村里了,每年有4000元的分红。他现在主要是收藏石头,一年少说也有五六万元收入;自家300棵杨梅树一年也有1万元左右收入。“玩玩石头,喝喝茶。”这就是舒敏琪目前的惬意生活。

  据靖安县有关部门的统计,古楠村居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2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01万元。口袋富了还不够,古楠人还不忘富脑袋。在记者采访的当日,古楠村少儿硬笔书法课如期举行,30多名学员正在认真学习。古楠村党支部书记钟英华告诉记者,类似的活动每周都有。近年来,该村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让乡风文明焕发出新气象。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灵魂。古楠之美,不仅仅在于自然环境、田园风光之美,更在于人心向上、向善之美。谁家有病有难,总有人慷慨解囊,总有人嘘寒问暖……

  乡风淳、家风好、民心齐,古楠村寓德于行蔚然成风。全村十多年来未出现一起矛盾纠纷,没有出现一起上访事件,村民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关系十分融洽。近年来,古楠村先后获得“江西省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十几项荣誉。

  结束古楠村的采访时,天色渐晚,村文化广场上,大喇叭又响起来了,大人们跳舞、遛弯,孩子们追逐、嬉戏,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点评:

  省委农办秘书处处长黄承锋

  植根于乡村土壤的乡贤文化,正在激活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化基因,只有让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小康生活才更有厚重的底蕴。

  古楠村的实践说明,没有文化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的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把握好乡风文明与产业富民的辩证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抓好钱袋子,又充实脑瓜子,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同发展、双轮驱动。

  近年来,我省充分调动农民和新乡贤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通过积极培育新农村建设促进会,集聚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等新乡贤支持家乡建设。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有71个县(市、区)、508个乡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筹资10亿元,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习生冯阿芳、邓竹青对本文有贡献)

  专家观点

  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省社科院研究员 尹小健

  201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5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96元,从收入指标看,江西老表已迈向全面小康生活。

  目前,从农民收入的4个组成部分来看,工资性收入是我省农民收入第一大来源,2019年占比为42.4%;经营性收入占比36.1%;财产性收入占比为1.6%;转移性收入占比为19.9%。因此,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是当务之急。

  要提升全面小康的成色,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让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更好地保障农民持续增收;要着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激活用活农村要素资源,让农民的土地、房屋等成为可以抵押、转让、出租、入股的金融资产,推动农村“资产”向“资金”转变,进一步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